当前位置: kok官网入口 >> 科研教育 >>对抗鼻咽癌 从EB病毒突围

对抗鼻咽癌 从EB病毒突围

发布时间:2014-11-14    查看次数: 691   来源:宣传科  作者:  

     在所有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都能够发现一种古老的病毒—— EB病毒,因此鼻咽癌被认为是和EB病毒高度相关的一种肿瘤。就像宫颈癌和HPV病毒,肝癌和HBV、HCV病毒相关那样,人们期望着能以EB病毒为突破口改善鼻咽癌的诊治现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科研团队为此已经奋斗了50年。

 

  EB病毒

  鼻咽癌最强的致病因素

  从50年前建院开始,鼻咽癌始终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拳头产品”,为什么选择了研究这种肿瘤呢?

  曾木圣教授介绍说,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的发病率约为15/10万,远高于欧美国家不足1/10万的发病率。因此等待发达国家的研究者关注、研究该病并不现实,我们必须靠自己。中国早在“六五”计划时期就已经将其列入卫生部的公关项目进行大力支持。多年的努力让我们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诊断、治疗和分型都有了深入了解,并始终保持着国际优势。

  最早研究认为,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与发病率差异相关,如广东地区的居民食用咸鱼较多,及当地饮水卫生等。后来发现同是广东人,广阜人群的发病率最高,早期从北方迁移过来的客家人其次,潮汕人发病率则比较低,与北方人群相近,而且10%的患者有家族史。因此,人种差异也被认为与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

  除上述因素外,目前被认为最强的鼻咽癌致病因素是EB病毒,因为在几乎所有患者的肿瘤细胞中都可发现EB病毒,是否会发生鼻咽癌与患者感染EB病毒的类型、EB病毒是否发生了活跃复制都密切相关。因此,越来越多的鼻咽癌研究开始聚焦于EB病毒。

  病毒抗体

  已用于鼻咽癌早筛

  EB病毒有什么特点?它与鼻咽癌有着怎样的联系?该病毒对我们诊治鼻咽癌有哪些帮助呢?

  曾教授说,EB病毒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疱疹类病毒,有人推测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进入人体的EB病毒通常会长期潜伏在B淋巴细胞中,病毒不复制并只表达少部分基因。在没有外界诱因、感染者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它们可以一直潜伏下去。反之就会活化并发生复制,与其他因素协同最终引发鼻咽癌或其他疾病。

  EB病毒通常在口腔上皮细胞中复制,在唾液中含量高,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对我国3~5岁儿童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儿童已经感染了该病毒,由此推测很多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被家中长辈感染。而欧美等一些国家因喂养习惯与我们不同,加之分餐制的普及,很多人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因接吻等其他方式而感染。与我国儿童早期无症状被感染不同的是,青少年期初次感染EB病毒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发热、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为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约两周后自愈,因此这也被人们称为“接吻病”。

  当患者感染EB病毒后,血液中可出现EB病毒抗体,但也有些抗体只在病毒复制的时候才会出现。在鼻咽癌早期甚至在发病前几年,就可以检测到EB病毒抗体升高。基于这个特点,人们研发了可用于筛查早期鼻咽癌的EB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目前已在广东地区鼻咽癌高危人群的健康体检中推广,提高了鼻咽癌的早诊率。

  研发疫苗

  尚处于探索阶段

  因为有了乙肝疫苗,HBV相关肝癌已经明显减少,同样的HPV疫苗也有望大幅减少宫颈癌,那么有没有可能研发EB病毒疫苗用来防控鼻咽癌呢?

  曾教授说,如果能够研发出疫苗,并在高危人群中应对鼻咽癌当然是很理想的,但目前看来这个时机并不成熟。相对于HBV、HPV病毒而言,EB病毒是个大家伙,它的基因组足有170kb,而前两者都不足10kb。由于体积足够大,EB病毒表面有多种糖蛋白,具体哪些糖蛋白可以诱发保护性抗体,从而预防鼻咽癌的发生尚不清楚。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领衔的团队发现,在南方人群中携带的EB病毒和北方人携带的通常是不同亚型,肿瘤患者和正常人携带的亚型也有差别。而要通过病毒研发疫苗,首先需要明确哪种亚型容易引发肿瘤,继而研发针对致病亚型的疫苗更加有效。这也正是该团队目前研究的重点,同时,该团队也正在积极探索研发EB病毒疫苗的最佳方案。

  对抗鼻咽癌

  未来可能的角度

  除了寻找致瘤性高的EB病毒亚型,曾教授还提到了一些新出现的鼻咽癌研发角度。

  其一是设计更理想的鼻咽癌筛查模型。目前,我们通过病毒抗体进行鼻咽癌早筛,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可达到90%,尽管优于很多肿瘤的早筛手段,但仍有10%的健康人会被检出假阳性。为此,该团队期望能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制定一个综合筛查模型,将高致瘤性病毒亚型、抗体滴度、遗传病史即高危基因突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量,以提高早筛准确率。

  其二是一种大胆而新奇的设想,就是让EB病毒“撑爆”肿瘤细胞。曾教授解释说,由于EB病毒特异性地出现在鼻咽癌肿瘤细胞和少量口腔黏膜细胞中,有人设想通过刺激EB病毒大量增殖,当数量足够多的时候“撑爆”肿瘤细胞,使其裂解。同时,无法躲藏在肿瘤细胞中的EB病毒还可以激活免疫系统,让机体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目前,相应的治疗药物已在临床试验中。

 

 

  科学述评

  将病源优势转化为科研财富

  本报记者  郑颖璠

  50年前,由于鼻咽癌在当地高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两位创建者在建院之初就高度关注该病,并且这种专注被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国际上被普遍应用的鼻咽癌分期和诊疗规范均与该院的研究相关,这里有一个由院士、长江学者、珠江学者、杰出青年带队的强大科研团队,再加上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围绕鼻咽癌有那么多光环,与这里是世界上鼻咽癌的高发区密不可分,因而人们很容易把这一切都单纯地归结于丰富的患者资源带来的福利。

  中国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相应的患者多、病情复杂、人种也更丰富,因此病源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在国外同行看来,这对于临床和科研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临床医生可以因此迅速积累经验、挑战更高难度的手术,科研方面则能够快速积累各种临床病例和数据。尽管没有医生希望患者多、病情重,但从科研的角度看它的确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而病源优势成了我国很多科研工作者天然的优势。

  诚然,在医学研究中,丰富的患者资源非常重要,但它也只是病源优势的必要条件而已。假如没有医学工作者想要治愈患者的迫切愿望,假如没有科研人员经年累月的挖掘,那么再多的患者也只能增加医生的临床经验,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的可能性很小,更不用说破解人类与疾病的奥秘了。可见,将资源转化为优势,医学工作者的努力钻研才是最重要的一环!